1962年生态作家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里说道:“在大自然中,没有物种可以单独生存”。 地球是人与大自然共存共生的自然生态平衡世界。然而,上世纪的人类并没有意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他们或砍伐森林,或偷猎掠夺,肆无忌惮地打乱自然平衡。 面对自然破坏,如何让人们真实的直面问题,感同身受?如何才能唤醒人们对世界物种生存的理解和认知,呼吁全民保护自然生态?我们可以为此做点什么呢? Marshmallow Laser Feast,一直致力于虚拟现实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研究,他们通过科技与技术的形式让人们直面环保问题,通过构建虚拟现实让人们感同身受,最后觉醒。 “WE LIVE IN AN OCEAN OF AIR”,一个多感官沉浸式VR体验装置。 它将现实世界三维建模成像,当你戴上配备心率检测器,呼吸传感器和追踪系统组合而成的VR头盔,你便仿佛沉浸在追赶人类感知的自然世界里,不断放大体验自然万物的生长变化。 通过情感传递和视觉传达的冲击,激发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其逼真沉浸的虚拟现实体验促使更多人开始认识到人与自然平衡共生的重要性,逐渐投入到**化环保事业中。 不难发现,VR虚拟现实技术较大的特点是它给予用户以逼真的沉浸体验,其交互、沉浸、构想、直观、形象的展示优势让用户进入虚拟空间即能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实现项目存在的预期效果。 那么,如何将VR场景做得逼真成为技术关键! Marshmallow Laser Feast的又一作品“ITEOTA TEASER”这个VR体验装置就是一次VR虚拟现实技术作品的**。 视觉传达上,选取*特视角,以动物的视角探索未知的森林世界,当你以一只蜻蜓的视角去体验“透明的高大山毛榉”或“3D灌木林的动态起伏”究竟是什么样的,或许VR虚拟现实可以让你在森林中探索出另一番景象,体验到不同的视觉冲击。 技术层面上,采取激光雷达、CT扫描,定制的360°相机、摄影测量等技术捕捉森林景观和动物,从而借助计算机将内环视与外环视图像合成,生成视觉逼真的动态漫游场景,给用户探索运动变化的空间,这是整个VR虚拟现实是否能成功搭建的核心部分。 此外,借助配备的头盔式显示器、数据手套等三维效果设备和传感器完成交互操作,通过多媒体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生成视觉、听觉、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现实空间能让人在交互中更加投入。 通过人的自然技能实现与这个环境交互,如头部转动、眼动、手势等其它人体动作,让人们走进虚拟环境中,通过说话、手势等与虚拟现实空间中的物体进行交流,从而加深深刻印象。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